1、【解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对外经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故选ABCD。
2、发展对外贸易应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3、保护主义政策 保护主义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手段,限制进口、提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这种政策可以促进本国产业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商品采取反制措施,加剧贸易冲突。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总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一边倒”是指国际战略态势上的“一边倒”,决不意味着处处事事都依从别国,跟着别国的指挥棒转,更不是去作附属国。恰恰相反,它是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为前提的。
5、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的有组织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6、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从一国或地区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
首先,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增长阶段,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次,尽管发达国家依然占据贸易主导,但中国作为新兴力量的崛起,正在改变原有的贸易格局,为全球贸易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全球贸易体系面临新的挑战,区域经济合作风头正劲,如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深化,展现出多边贸易体制的新方向。[3]贸易结构朝着高级化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 经济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渠道日益多元化,网络和电子商务成为重要贸易方式。这不仅提高了生产力,也降低了成本,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二) 科技化 科技成为国际贸易的核心动力,科技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随着全球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服务型经济的到来,服务贸易开始加速增长。从1980年至2012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从3650亿美元上升至4345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也从1980年的17%上升至2012年的12%。
外贸发展现状及趋势: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新趋势。作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加速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还推动了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提升,对于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加速作用,缩短了现代化进程。近二三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的地位显著提升。
政治实体的出现。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是指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政治实体的出现是指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经济实体之间进行。因此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和国家或独立的经济体,也就没有对外贸易,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贸易的产生的基本条件: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经济实体之间进行 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没有交换就没有贸易。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超越了国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具体而言,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另一个是政治条件。
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国家的形成。国际贸易介绍:国际贸易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国际贸易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性贸易。国际贸易的形成源于各国经济体的差异。
国际贸易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有国际贸易,以及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如何对待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3%,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可以把整个贸易模式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产业间贸易阶段、产业内贸易阶段和产品内分工贸易阶段。
二战后,出现了两中倾向,一是20世纪50年代带70年代出现了贸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出先了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都认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新贸易理论则开始讨论垄断和寡头市场。新贸易理论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多。内容概要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
1、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和资源,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进口本国短缺的商品和服务,或者出口本国过剩的商品和服务,可以促进经济繁荣。提高生活质量:国际贸易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更多、更广泛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扩大。
3、公司内国际贸易是指同一个跨国公司总部控制的不同国家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之间的进行商品、劳务、技术、信息、资本的交换买卖活动。公司内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动因:防止技术优势的扩散和丧失。降低外部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可以减弱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引致的损失。可以利用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4、国际贸易合作有以下几个原因:资源优势: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通过国际贸易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市场需求: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存在差异,通过国际贸易合作可以满足各国间的商品和服务需求,扩大市场规模,增加销售和利润。
5、第国际贸易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能力进一步加强,促进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是促进国际贸易的一个趋势。第个人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国际贸易的一个内因。
6、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分工,也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各国尤其是西欧一些国家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市场,而需要开拓海外贸易。②欧洲国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得到提高,为实现海外贸易进一步提供可能。